Jan 27, 2022
Reinhardt Lin
傳統人力銀行的制式履歷雖能讓求職者快速且清楚地填寫重要資訊,但根據 Meet.jobs 創辦人林昶聿的觀察,這些制式履歷格式藏有部分對求職者不利的訊息;面試是企業方與求職者平等地雙向媒合,求職者應回頭檢視自己的履歷是否隱藏了以下的地雷,並遠離這些求職管道和履歷格式。
「拜託你們履歷上,『離職原因』、『期望薪資』和『前一份工作的薪資』這些資訊,千萬不要再寫了。」
筆者近期有機會,擔任大專院校的職涯講師。看到學員們在履歷上揭露這些對於自己極度不利的資訊,一問之下,竟然還是人力銀行的履歷格式要求一定要填寫的。感嘆國內求職環境惡劣,對於求職者竟然如此不公平,實在是讓人搖頭。
不寫「離職原因」——光是被問到都要小心回答了
「前一份工作的離職原因」,這個問題就算是在面試時被問到,都要非常小心回答了。更別說別人都沒問,你就自己寫出來在履歷上。簡直就是自己在找麻煩。
一般來說,履歷都是隱惡揚善的,希望能夠爭取人資和用人主管的青睞,獲得面試邀約。「隱惡揚善」,但是去提「離職原因」,本來就很難是讓人留下良好印象,很難是「善」的。
因為,如果你真的在前一份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那麼你為什麼要離開呢?如果是因為辦公室政治等非工作專業的因素而離開,即使你是對的,難免也會被貼上「有潛在合作風險」的標籤。唯一有可能的,是因為「服兵役」、「出國留學」等職涯考量的因素離開,而這些原因頂多讓你「不扣分」而已,還是很難讓你「加分」。
換言之,離職的原因是你必須去好好準備才能回答的問題,而不該輕率地只用一兩句話寫在履歷上。那將讓你失去大量可能的面試機會。
Gap year 要寫在履歷上嗎?
附帶一提,很多人問職涯的空白,所謂的「GAP」,在多長的情況下是一定要寫的。以筆者本身的經驗和觀察,在國外找工作時,超過「6 個月以上」(含)的資歷,是必須交代的。你可以沒有成就和貢獻,但還是必須交代在空白的時間裡你做了什麼。
不寫「期望薪資」——原本你可以談到更高的數字
2018 年台灣修改「勞基法」,規定實質月薪在新台幣 4 萬元以下的職位,在張貼職缺時不可以寫「面議」而必須寫出薪資區間。雖然我們還是常常會看到「3 萬-10 萬」這種有寫和沒寫差不多的巨大區間,但「4 萬元以下不得面議」,總是進步的開始。
勞工在台灣找工作是很可憐的。人力銀行的履歷格式上往往要求生日、星座、血型、婚姻狀態等等私人的資訊,而資方卻連薪資的區間都不一定要提供。這時候如果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求職者就先將自己的薪資期望寫出來,那大概率就只有兩種情形。
一則,你寫得薪資太低,雇主說「好吧!那就這個數字就好」(筆者在諮詢過程中看過 29k 的,實在是掬一把淚);二則,被先入為主地認定為「開太高不值這個錢」,而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許多可能的面試機會。
和「離職原因」一樣,「期望薪資」也是一個在面試時被問到都必須好好地小心回答的題目。貿然寫在履歷上,不但過度簡化了問題——「每份工作的價值都不同,薪資當然也應該不同」——並且會使求職者在一開始就落入極其不利的談判情境。
副標:不寫「前一份工作的薪資」——僅供參考和新工作無關
和「期望薪資」類似的,是「前一份工作的薪資」。這樣的心態源自於資方認為求職者只需要拿到比前一份工作更高的薪資就可以滿意了。但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每一份工作所創造的價值都不同,自然也就應該有不同的待遇。這一份工作的薪資,應該是由這一份工作本身,而非前一份工作的薪資來決定。
實際操作上,還會遇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薪資保密」。人選本來在 A 公司任職,面試 B 公司時被問及現在這份工作的薪資。但人選和 A 公司簽有薪資保密的協定,因此無法告知薪資資訊。但 B 公司又需要前一份工作的薪資做為敘薪的依據。這時候就看是人選比較想要這份工作,或者 B 公司更想錄取這名人才了。
無論如何,在履歷中揭露前一份工作的薪資,不但有可能會違反和前公司「薪資保密」的協定,更重要的,也是使自己在薪資談判中居於絕對的劣勢。這些資訊在面試時被問到,都得要小心回答,實在是沒有必要自己主動在履歷中寫出來。
結語:切勿再使用揭露敏感資訊的求職管道
上述的三個資訊,「離職原因」、「期望薪資」和「前一份工作薪資」都是寫出來對於求職者極其不利的資訊。這些資訊在海外和外商求職的時候,都是在面試時才有可能提問的問題,而台灣的人力銀行卻要求用戶必須寫出來。其實企業透過這些無法創新亦不懂尊重人才的平台,是很難錄取優秀人選的。
而對於求職者,筆者在此謹建議您遠離這些求職管道和履歷格式。
圖片來源: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
Reinhardt Lin
全球跨境人力媒合平台 Meet.jobs CAO & Co-Founder,德國 ESMT 商學院 MBA,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學士。資深產品經理、MBA、Ruby on Rails 全端開發者、Open Source 信徒、無國界浪人和社會企業中毒者。曾在 27 個不同國家工作、求學、旅行。有感於不同人在不同時空將有不同價值,創立 Meet.jobs,現已擁有來自 71 個國家的企業和個人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