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人該選大企業還是新創?且聽矽谷台籍工程師怎麼說

Dec 22, 2020
莊杰雲

求職路上,選新創還是大企業?這個題目幾乎可以說是萬年題目,每年都會有人討論、每年都歷久不衰,大概是僅次於「要不要考研究所?」的熱門議題。有人說在新創可以學習全面、學老闆的思維,有人說去大公司可以學制度、學專精、學團隊合作等,各有各好,到底該怎麼選才好?曾分別在台灣和矽谷新創及上市公司任職的台籍軟體工程師 Ian Tsai 整理本身經歷,列舉新創和大企業的優缺點,為有意投入軟體業的工程師指路。

新創或大企業?取決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何選擇?這個題目很大,也無法一體適用在全部人上面。因此,問題主軸應該圍繞於「你是誰」和「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以軟體工程師來說,最重要的是磨練專業知識與技能。然而,在不同公司體制下可獲得的訓練各不相同。我們以接案公司、新創公司、大公司來做說明。

以在台灣軟體市場中,將「接案」作為主要營收來源的公司為例,所接下諸如大企業的技術外包、政府專案等等均有個共同特色,那就是技術水平較老舊,往往五到十年前的技術即可應付,原因在於市場對新技術需求變化不大、同時要改動龐大的資料不容易,也擔憂改動造成系統混亂。

近期就有不少企業因改動系統鬧出包的例子,包含 2018 年南山人壽更新系統造成帳務混亂、2019 年美廉社導入新系統衍生 ERP(企業資源規劃)之亂,還有近期的富邦銀行更換系統也狀況頻頻。從這三個例子就可以知道,對大企業而言,更改系統、變換技術有很大的轉換成本以及伴隨而來的風險,因此對嘗試新技術的意願及需求都不高。

因此,如果是以軟體接案為主的技術公司,就適合希望先過水一個經歷、追求安穩、對接觸新技術意願不高的人。

如果加入新創公司,好處是「樣樣皆通」,缺點就是「博而不精」,你一個人可能要負責前端、後端,還需要兼管硬體設備(因為在文科生眼中那些都是工程師的範疇)。你會學得很廣但不專精,這時候要突破就必須仰賴自身的「主動」,主動花時間專精、主動加強技術。

大公司則是另一個樣貌,如果在經驗不足的時候加入大公司,很容易落入「小螺絲釘」的困境,你專精單一技術,但全面性不足。在大公司可能會學到「非常獨特」的技術,但出了這個公司之後就未必有用。

就像是老闆秘書,跟在老闆身邊很長一段時間,因高度熟悉老闆的習慣而受重用,但換不同老闆之後,這些技能是否能派上用場嗎?因此加入大公司後,自學的重點可以放在多接觸新的東西,甚至自己練習一個小專案,來提升自己對於事情的認知。

想成為一流人才,持續學最新、最前沿的技術是基本功課、是「本分」。投放時間自學,堆疊自己的技術專業,才能自我突破、進步,一時的小聰明對個人職涯長遠發展沒有正面作用。

不過,以目前台灣軟體業狀況來說,加入外商、海外及以海外生意為主的台灣公司,或許是最好的選擇,詳情可以參閱〈【夾縫求存的台灣軟體業】來自旅美台灣工程師的觀察〉。

遠距工作盛行?仍然有侷限性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遠距工作成為許多公司的因應方式,許多人也喜歡在咖啡廳、在家,透過線上工具遠端協作。然而,這樣的模式是否為長久之道、或者全遠距是否可行?或仍有疑慮。

Google 早在 2006 年就已經實驗過遠距工作,當時 Google 曾在全球找工程師,讓他們在本國遠端為美國 Google 工作,但幾年後 Google 還是決定把所有工程師調到美國,因為距離對團隊互動及工作成效上形成了相當程度的局限。

以創意類型工作來說,「創意討論」雖佔整體工作時間不多,卻會影響後續的執行,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部分。而創意討論這件事情在遠距上很難有好效果,注意力無法集中、缺乏面對面溝通的實感都是召開線上會議面對的挑戰。

線上溝通工具再發達,公司歲末舉辦「共識營」、「策略會議」時還是必須讓全員在阻絕干擾的情況下,好好討論出來。許多過去不存在於世界上的突破性創新都是在專注、暢所欲言、零隔閡的互動、討論下所誕生。

而且遠端工作很容易出現生活和工作被綁在一起的情形,因此需要更多刻意的線上會議來協助工作者區隔工作與生活,譬如早上一個 standup,下午再一個 review,用早上的會議規劃當日工作內容,下午的會議檢視當日工作的完成度,不過前提是共事者都得在同一個時區。

相關職缺

作者介紹

莊杰雲

目前任職金融科技新創,過往從事電商培訓、電商媒體、傳統媒體等工作,熟悉編輯、內容行銷,常撰寫文章分享觀點與心得,文章獲刊於商業周刊、數位時代、遠見、關鍵評論網等知名媒體,希望每篇文章都能對人有所幫助。歡迎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期待各種火花的碰撞,希望用一杯酒或咖啡交換你的好故事。如果我有這個榮幸,歡迎你隨時聯絡。 關於我:https://rayin.space/about/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