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篇】不用留學的出國工作術:台灣工程師 Aaron 落地英國經驗分享

Nov 05, 2018
Aaron Hsieh

沒有海外經歷,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們,出國工作是有可能的嗎?有的,而且每個人都可以。

我一直都很想能有出國挑戰的機會,2015 年起在台灣擔任前端工程師的我,卻一直苦無門路。我聽過出國留學再拿學生延簽 OPT 是最快的路,但唸書不是當時的我想做的事;也聽過在外商公司先待幾年再透過海外轉調的方式出國,可惜我當時就職的公司也沒有這個機會。網路上很多 FAANG¹ 級公司內推的資訊,可是除了簽證的問題,對於自己的實力也還不是很有把握;也嘗試過直接向海外投履歷,但找到合適的公司職缺已如大海撈針,渺無音訊的狀況下更無法確知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你,是否也曾有過一樣的困境?

也許是純粹的幸運,三年後的現在,我已經達成了我的夢想:在倫敦的一家新創公司與擔任 Engineer Team Lead。在這趟跌跌撞撞的旅程中,也多少有了些折肱心得和大家分享。這系列的文章會從「倫敦、新創、軟體工程師」的角度出發,不同地區、產業、和職務的實際情況或有不同,但尋求海外工作的方法多少仍有可以互相借鑑之處,如果你也是正在尋找出國契機的朋友,特別是專業能力有中上程度但沒有國外求學或工作經驗的朋友,不妨參考看看。

我也是半路出家的軟體工程師

在來到英國之前,我也有滿多趟出國旅遊的經驗。可是說到超過一個月以上的遊學、留學、或國際工作經驗,我一個也沒有。但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能在至少三個不同的文化圈都有兩年以上的生活經驗,像個樂府官一樣採集不同地區的風土故事。這個想要出國活活而不只是玩玩的念頭,就這麼一直推動著我。

從國立大學的生物科系畢業之後,要達成出國這個夢想的方法也很明確:直接出國留學即可。但我對於這樣直覺的路產生了懷疑: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畢業之後要做什麼。繼續念書當然還是可以念的,但這麼做有意義嗎?碩班或博班畢業之後,我還是得面對相同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改變途徑:先去業界工作,尋求轉調機會,之後再到海外進修 MBA 之類的課程,也許一樣可以達成在不同國家輪轉的目標。

但天不從人願,退伍之後我並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學時的朋友於是問我:要一起來創業嗎?我懷著對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和一點天真的勇氣,下海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事後回想失敗也是理所當然,但那一年的時間裡,我也被迫學會了寫程式這件事。失業的我又面臨兩個工作選擇:要維持原始計畫先繼續商務職再出國進修呢,還是要憑著初階的程式技能轉行再找出國機會呢?我選擇了後者,加入了一家美商在台灣開設的海外工程部門,本質上就是俗稱的接案公司;著眼的,還是轉調出國的機會。但在工作了一年之後,我發現公司其實沒有明確的轉調計畫,於是我又開始思考可能出國的方式。這時剛好在一場聚會裡,聽到一個朋友告訴我英國打工渡假簽證這件事,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想不到一試中的。孑然一身地來到英國才真正開始找工作,之後便一直待在一家倫敦的新創公司,從天使輪走到 Series B,最後取得公司的贊助簽證續留,一待便是三年。

說這個自己的小故事,是希望讓更多像我一樣抱著出國夢的人明白:

  • 留學不是出國唯一的路
  • 不是只有技術大神才能出國工作
  • 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也有直接挑戰國際職缺的可能性

「只要你懂得作出選擇,然後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就行了。」

為什麼台灣工程師無法直接前往海外工作?

同樣是離鄉背井,為什麼從台灣尋找海外的工作,不像從台中尋找台北的工作那樣直覺呢?我認為關鍵問題有三個:

  1. 沒有工作簽證
  2. 不知道海外的求職管道和面試重點
  3. 缺乏外語的溝通能力

根據地區差異,這三個問題的重要程度並不相同。舉例來說:

- US: 1 >>> 2 > 3
- London: 1 ~ 2 > 3
- Berlin/Amsterdam: 2 >> 1 > 3
- Australia: 1 > 2 > 3
- Japan: 3 > 2 > 1
- Singapore: 2 > 1 ~ 3

美國沒有簽證的話直接免談。倫敦簽證相對不是最大問題(因為有許多替代方案可以考慮),但必須知道怎麼求職和面試會最為有效。柏林和阿姆斯特丹其實完全可以單靠英文,不會當地語言也能找到工作,但怎麼讓德國和荷蘭的機會找上你需要一點經營²;澳洲近年工作簽證開始緊縮,但對於有工作經驗的軟體工程師而言,仍有很大的機會找到願意贊助簽證的雇主;日本和新加坡的職缺其實直接從台灣的獵人頭就可以取得機會。

有了這樣的概念之後,便可以根據自己夢想的區域擬定求職策略:

  • 如果目標是美國、澳洲、或英國:取得簽證是最大重點。
  • 如果目標是柏林、阿姆斯特丹、新加坡:讓自己的履歷能夠被當地公司或獵頭看見比較重要。
  • 如果目標是日本:日文可能會成為是否能站上舞台的重點,特別是排除 Indeed, LINE, Rakuten 這類大手企業之後的選項。

海外工作到底去哪國最好?

如果問起工程師前往海外工作的動機,大概可以歸類為以下四項:

  1. 追求更高的收入
  2. 追求更好的個人成長機會 (使用最新的技術、在更大量級的舞台上、與世界級的大神一起創造更大的價值)
  3. 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更合理的工時、更完善的休假制度、更美好的居住環境品質)
  4. 對於特定文化的愛
問海外工作到底要去哪國好之前?可以先思考想到海外工作的你想追求什麼呢?

對於正在台灣科技業奮鬥的軟體工程師,這些或許都能感同身受。而美國作為目前世界軟體業的中心,很自然會是大多數人直覺的第一選擇。光聽到矽谷工程師起薪 10 萬美金和 10 萬美金貧窮線的傳言²,對比於台北 web 工程師平均不到百萬年薪的收入³,就讓人躍躍欲試。美國量多且銀彈充足的新創公司也提供了大量適合不同經驗值的職缺,各種尖端技術的聚會和發佈似乎也都是以美國為核心,台灣關於海外工作的資訊常常也是以美國為主,在在都強化了「要去就去美國」的想法。

但現實的情況是,台灣工程師要直接前往美國工作並不容易,關鍵問題就在於簽證。如果沒有可以在美國合法工作的身分,還沒進到面試關就會出局了,和你的實力關係不大。

(編按:因篇幅有限,Meet.jobs 僅轉載此段部分內容。閱讀 Aaron 完整全文

除了身分取得困難之外,美國——特別是矽谷——的生活也可能並不如想像般的光鮮亮麗。相較之下,前往英國幾乎是「有工作經驗,但無海外經驗的台灣工程師」的最佳選擇。

為什麼英國是初次挑戰海外工作的工程師的好選擇?

選擇英國的原因很單純:因為簽證問題可以解決、因為薪資和生活品質相對平衡、因為工作機會足夠多元。

1. 英國工作簽證取得較容易

如果年紀在 30 歲以下,台灣人都可以申請英國打工渡假簽(Tier 5 YMS)前往英國,每年 1,000 個名額分兩次抽籤⁷。這個簽證的好處是申請方便,除了年齡之外沒有其它前置條件。申請過了之後就可以獲得英國兩年的居留機會,期間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形式的工作,全職或兼職皆可。雖然申請人數年年升高,實際的中籤機率缺乏官方數據並不可考(江湖傳言約在 30% 左右),但沒有任何門檻的本質仍然讓這條路顯得彌足珍貴。

如果已超過 30 歲,則需要雇主贊助英國工作簽證(Tier 2 General)。 英國工作簽證採取的是每月抽籤的機制,相較於美國每年一抽的模式,對於雇主雇用失敗的風險較小,這也是許多大公司選擇英國作為暫置海外工程師的熱門地點的原因。台灣工程師的技術水準在世界的標準下其實不差,比較吃虧的可能是溝通能力,尤其是以英文溝通的能力。但反過來說,只要把英文磨練到能流暢溝通的程度,以目前軟體人力市場上需求遠大於供給的趨勢,要找到願意贊助簽證的雇主並沒有想像中的遙不可及。

對於沒有歐美學歷也沒有國際工作經驗的台灣工程師來說,這兩個管道可以讓你直接無縫取得航向世界的門票,絕對值得有心站上世界舞台的人試試身手。

2. 薪資水準

倫敦軟體業的薪資水準相較美國來說並不算高,但可能已是美國之外最高的地區之一了。以 2017 年的數據來說⁸,倫敦的薪資水準大略在美國的 60%,歐陸的薪資水準則又是倫敦的 80%。當然倫敦的稅和生活費也十分驚人,所得稅加上健保費大約會佔薪資的 40% 左右,住房和交通費用又常在薪資的 30% 之譜。如果純就實際可支配所得來說,未必會比台灣年薪百萬的工程師過得闊綽,但如果願意妥協於歐美的生活習慣(減少外食盡量自炊、減少紓壓式的購物等),每個月實際能存下來的錢可能相當於台灣的月薪。

那麼實際的薪資是多少呢?如果是無經驗的新人,倫敦大約只會給出年薪 £26,000-£30,000 的區間,約略等於台灣月薪 NTD 26,000-30,000 的生活水準。有一兩年經驗的工程師,大概可以談到 £30,000-£45,000 之間。從 mid-level 之後,薪資的成長曲線就會陡升許多,依照產業和談判能力的不同,從 £50,000-£80,000 都是有可能的。要注意的是英國常常會期待 Senior Engineer 也是能帶人的主管(People Manager),所以 £60,000 以上的缺對於英文溝通能力的要求就會大為提高。如果要走純技術的路線,就必須要技術能達到世界級的水準才有談的可能。

注意這裡討論的薪資是以平均薪資而言,而不是前百分之一的強者的薪資。如果在台灣的年薪已在 150–200 萬台幣的區間,留在台灣的可支配所得可能還比英國高一些。如果追求的是絕對的資產累積,先投資 10 萬美元取得美國碩士再想辦法留在美國的科技業仍然是最好的策略。

3. 生活品質

每個人衡量生活品質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但如果是以工時、特休、生活環境、娛樂、旅遊等 20–30 歲的族群重視的指標來說,倫敦確實是一個工作和生活相對平衡的城市。英國一般企業都嚴守每週 40 小時的工時,對於遠端工作和彈性工時的態度也很開放。新創企業比較多依專案的責任制型的工時,但也通常會有明確的補償機制。

優渥的給薪休假制度,享受春夏秋天的美好假期。圖/ Anete Lūsiņa on Unsplash
優渥的給薪休假制度,享受春夏秋天的美好假期。圖/ Anete Lūsiņa on Unsplash

休假部分,每年有 20 天可自由使用的給薪休假(即台灣的特休),另有 8 天的 Bank Holiday(即台灣的國定假日),病假另計。老闆不會對連休過度刁難,國外同事很常會採取 「二一一」 的年度休假模式(每年連續休假兩週、一週、一週),這意味著不管你喜歡的是滑雪還是衝浪,每年都可以享受春夏秋冬的美好而不必擔心假不夠用的問題。對比於美國常規的 15 天特休或 PTO 的機制⁹,和歐陸 30 天起跳的年度休假¹⁰ 來說,英國恰好落在中間的位置。

倫敦作為世界上前三大的都會區,不管是交通、便利性、還是品味都自帶好處。24 小時的公車系統,遍佈各區的超市,多元的食材雜貨和各國料理,蓬勃的咖啡和酒吧地景,相較美國城市(除了紐約)還是比較接近台灣的。更難能可貴的是,33% 的綠地覆蓋率¹¹,讓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個不會過於喧囂的小憩之所。作為世界藝文活動的中心之一,倫敦各類展覽和表演幾乎等同於全年無休的常態,價格也相對親民:公立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常設展全部免費,《悲慘世界》 等知名音樂劇在半價亭也常常可以用 1,000–2,000 台幣就買到極好的座位,不須搶票。飛往歐陸城市的航班非常密集,羅馬、維也納、和巴塞隆納大約都在三小時以內的距離,願意搭乘廉價航空的話大概都能找到台幣 1,000–3000 左右的來回票。

當然歐美城市常見的問題倫敦也一個不少。跟台灣比相對骯髒的公共運輸系統、恐攻的威脅、猖獗的小偷和搶匪、昂貴的外食及娛樂消費、甚至陰鬱的天氣,這些都是長期生活在台灣的人可能無法適應的。但如果以一般台灣工程師的生活特性來說,這些或許都不會是太重大的問題。

4. 工作機會多元、有發展性

倫敦身在歐陸、金融重鎮、和世界級大都會的特質,讓倫敦的工作機會變得非常多元。一方面作為跨國企業的歐陸據點所以大公司的工作機會多,另一方面又因為資金充裕和語言優勢讓新創公司能蓬勃發展,釋出很多新創職缺。和矽谷不同的都市型聚落則讓產業不致過分其中在純網路服務,比較多科技跨足進現有產業的工作機會,甚至在藝文領域的創新機會也不少。而金融中心的歷史,則讓 FinTech 和 Blockcchain 相關的新創欣欣向榮。

但不可否認的,寫 Web 和 App 的機會還是遠比寫底層和硬體相關的工作多。這其實是世界產業發展的趨勢,大型企業如此,新創公司因為初期資源有限,就更容易以低成本、可以跨平台和易於擴展的技術作為初期選擇。而倫敦作為美國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新創基地,不管是資金還是新創團隊數量都非常多,股票和選擇權的獎勵機制也比歐陸健全。職缺多而供給不足,這就意味著即使只是一個中上水準的工程師,也能夠在勞動市場上槓桿出很有利的合約。只要在 LinkedIn 和國際的人力平台如 Monster, Indeed, AngelList 上建立起能見度,很快就會發現獵人頭透過電話和 email 全方位餓虎撲羊式的襲擊。至於怎麼幫自己建立國際能見度,我會在之後的《履歷篇》說明。

倫敦的工作機會還體現在未來上:他能為你未來的海外職涯打開一扇門。有了英國的工作經驗之後,歐陸的機會全部都會落入守備範圍之內;如果能順利轉進美國公司在英國的分部,也有轉調至美國的機會。因為英國的工作經驗對於獵人頭或國外企業的用人主管代表的是:工作級的英文溝通能力、跨文化的合作能力、和跨區移動的能動性,這三項恰巧都是在台灣工作的本土工程師在履歷上較難展現的。

簽證問題可以解決、工作與生活相對平衡、還能為未來的海外職涯鋪路,英國確實是對台灣原生工程師來說最可及的一條蹊徑。

出國之後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出國之後都會一帆風順的找到工作落地生根。關於在海外找工作的方法,可以參考以下《履歷篇》、求職篇的說明。

出國工作不是終點,只是海外生涯的起點。圖/Mantas Hesthaven on Unsplash
出國工作不是終點,只是海外生涯的起點。圖/Mantas Hesthaven on Unsplash

講到這裡,還沒提到出國該有的心理建設。那些關於缺乏家人朋友的孤獨、語言文化隔閡帶來的滑稽、和失去便利商店之後的慌亂,在網路上已有很多留學生和打工渡假的分享,我只能說他們確實存在,但其實沒什麼好提前準備的;畢竟這是所有選擇出國挑戰的人都必須經歷的挑戰,不需要因為自己有這些負面情緒而感到焦慮,只要別忘記初衷繼續自己的目標前進即可;如果真的無法適應,也沒什麼值得苛責的,因為你已經嘗試過了

總結一下這篇的重點:

  1. 只要你懂得作出選擇,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即使只有台灣本地的經驗也有機會出國挑戰。
  2. 英國是「有工作經驗,但無海外經驗的台灣工程師」最佳的起步選擇。有決心挑戰海外的人,趁 30 歲之前抽抽看英國 Tier 5 YMS 吧。
  3. 不管最後決定留在海外還是回到台灣,都別忘了提攜身邊的人;我們都有能力讓台灣變成更好的地方。

本文獲 Aaron 授權刊登,並同意 Meet.jobs 編寫前言及改訂文章標題,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原文出自 Aaron 的 Medium「到世界的職線距離」,以上內容均為作者個人經驗與觀點分享,不代表其任職公司立場。

✨最新活動快訊:從英國到矽谷:普通人的海外求職及長住指南

想出國工作、想出國生活,普通人也能做得到!

讓海外生涯從想像,變成具象🗺️。帶你走一趟,站上海外生涯舞台的「之前」與「之後」。

Aaron 將回顧從台灣出發英國,又來到矽谷的心得;面對職涯、生活、家庭、伴侶,有哪些不可避免問題?成為了國際工作者之後,更重要的下一步又會是什麼呢?[馬上報名

附註

  • [1] Facebook, Amazon, Apple, Netflix, Google 這些一線軟體公司的縮寫,在國外財經或科技媒體上常一起統稱為 “FAANG”(毒牙)。
  • [2] Amsterdam 的話以 Booking.com 為代表,Berlin 的話較大型的新創如 SoundCloud, Zalendo 也都很願意直接雇用外國人,只要能用英文溝通即可。要注意的是,純靠英文的機會只在柏林和阿姆斯特丹較多,出了這兩個城市德文和荷語就會變成求職的基本要求。
  • [3] 根據 CNBC 的報導,2018 年舊金山四口之家的家戶所得在 $117,400 以下即可稱為低收入戶。 根據這篇在矽谷工作的工程師的親身觀察,矽谷資工系畢業的新人起薪約為年薪 $120,000,不含股票獎金 。
  • [7] 英國打工渡假簽每年開放一月及七月兩次抽籤,一月抽出 800 人,七月 200 人。抽籤手續容易,只要是年紀在 18–30 歲的台灣公民皆可線上申請。詳情可參考「臺英青年交流計畫申請注意事項公告」。
  • [8] 根據矽谷知名的軟體業人力媒合平台 Hired.com 於2017年的統計
  • [9] Paid Time-Off (PTO) 是一種美國企業常見的勞工「福利」,概念上會把病假、特休、婚喪育兒假等所有假期合併計算。對於不生病和沒有家累的人也許可以讓實質特休增加,但反過來說如果生了一場大病反而可能連一天休假也沒有。對於雇主和勞工而言,皆是毀譽參半的制度設計。關於 PTO 的討論,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 [10] 法定特休與國定假日合計:英國為 28 天,德國 29 天,荷蘭 31 天,瑞典 34 天,法國 36 天。同場加映:台灣 17 天。資料來源:Wikipedia, ”List of minimum annual leave by country”。
  • [11] 倫敦的公有綠地及公園佔城市面積約為 33%,計入私有綠地的話會更多。對比於歐洲其他城市,柏林 14.4%,阿姆斯特丹為 13%,巴黎 9.5%,約略可以理解倫敦綠地的廣袤與舒適感。同場加映:東京 7.5%,台北:3.5%。資料來源: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

作者介紹

Aaron Hsieh

Aaron Hsieh,台灣未來協會理事長 (NEX Foundation, TW) 、台灣工程師在英國社群共同創辦人(TEiUK)。前倫敦未來五十科技新創技術主管,現為 Facebook 工程師。 生科系畢業並退伍後,歷經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越挫越勇轉職寫程式,並隻身前往倫敦,搭上種子輪的新創火箭,協助在地團隊在三年內從八人成長為八十人的跨國企業。工作之餘也定期進行社群分享和顧問輔導,文章散見於《到世界的職線距離》粉專。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