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職場】Work – life balance 不只是口號!瑞典給你剛剛好的「安全感」

Nov 21, 2018
Crossing

瑞典職場,相當重視「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work – life balance),這不只是流於形式的口號,而是企業中從上到下都奉行的準則。與台灣《勞基法》的 7 天特休相比,不吝嗇給予員工假期的瑞典,卻從未因此制度讓國家停擺。

提到瑞典,首先冒出的形容詞多半是:「簡約」。接下來,則可能是對其「社會福利」的模糊印象。或許是瑞典風格的居家品牌名氣太大,也或許是我們對北歐諸國,其實並沒有太深入的了解。對更多人來說,它們更可能只是在地理課本上,曾經背誦過的國家名稱。

很顯然地,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北歐」遠比美、英、法、日、中⋯⋯等國,要來得遙遠許多──即便我們大都能自然地說出瑞典、芬蘭、丹麥、挪威與冰島這幾個國家名稱。

在出發以前,筆者對瑞典的印象,也與多數人沒有太大差異:幾個赫赫有名的瑞典品牌在腦中迴盪,與之相襯的,多半也都是那簡約自然的樣貌。在這個時常強調「搶眼」與「獨特」的光芒世代,瑞典與其代表性品牌,往往像位低調而沉穩的紳士,自然而然地融入許多百姓日常。但許多人也因此鍾情於瑞典的設計風格──木質調性,強調原質肌理,適度的留白⋯⋯等等。這樣的性格,也融入其城市設計。

一來到瑞典性格俐落的哥德堡,便印證了筆者對瑞典設計的預設印象:哥德堡(Göteborg)為僅次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第二大城,初抵哥德堡蘭德維特機場,便感到這裡少了些「高大上」的距離感,多了些清新、簡單的愜意。

哥德堡蘭德維特機場。
Photo credit: 陳慧穎

全球知名的福利制度,與背後的代價

從哥德堡機場開始,我細細體會何謂「瑞典文化」,而其享譽全球的「福利政策」,又是如何?

事實上,瑞典從 6 月底開始,所有行業(包括政府機關)的人員,幾乎都歡欣鼓舞地迎接約一個月的長假──這對身在亞洲國家的我們來說,實屬「不可思議」的政策。

「連公務人員都大量輪休、國家不會垮嗎?競爭力怎麼辦?」是常見的質疑,但此政策自 1977 年來即已實施,依法明確規定每位員工一年最少要有 25 天的假期,且確保給付薪資。至於輪休,則是按照年紀與工作年資計算,因此,也並非所有員工都能一次擁有完整的假期。而這種「利用夏天」輪流放假的情況,也讓瑞典的暑期臨時工作相當熱門。

但無論如何,與台灣《勞基法》的 7 天特休相比,不吝嗇給予員工假期的瑞典,卻從未因此制度讓國家停擺。

「長假制度」只是一例。瑞典人民,長期生活在政府施行的眾多福利政策之下。包括瑞典在內的北歐諸國以「福利國」著稱,也一直是許多人欽羨的對象。

只是,眾多福利政策絕非沒有代價──有人認為這是利,也有人認為這是弊。

一般而言,個人所得稅的比率佔個人收入的 30% 以上,而此稅率僅是平均值,瑞典的個人勞動所得稅採累進稅率──換言之,稅率多少並非取決於總收入,而是按照區間計算每位受薪國民應繳的所得稅。因此,所得稅率落在 50% 的人數其實不多,但總體而言,稅率仍然不低。 

僅管瑞典平均薪資水準相當不錯,但在擁有「好福利」前,也必須承擔繳稅的責任。好奇問問他們身邊會不會有人以「投機」的心態獲得更多福利,不諱言地,隨著近幾年外來的人口漸多,確實有些人會有這樣的舉動,但人民對此也抱持所有政策皆有不完美的地方的態度面對。

從「政府政策」到「民間消費」,背後仰賴的都是信任

要有這些好政策,一切都得仰賴政府官員執行。據 2017 全球清廉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排名,瑞典位居全球第 6 名,從搖籃到墳墓的照護,讓人民享受低廉的醫療支出、完善的公共設施,這一套我們未曾體會過的國家運作模式,乍聽之下是巧妙地讓一國的人民能稍微放下一些競爭與比較,也是一種「平衡」的方式。

在對瑞典的在地認識中,另一個使我感到驚訝的,是瑞典「無鈔化」的普及速度:作為行動支付先驅國之一的瑞典,目前除一般餐廳、超市、酒吧等店家,理所當然地能夠行動支付與刷卡外,竟連非常態性的快閃市集攤販,皆有方便的行動支付系統或刷卡機。這與台灣目前的小吃攤、小店多仍只能付現,有著極大差異。

就連哥德堡彩虹市集的攤販,都能刷卡。
Photo credit: 陳慧穎

不過,也正如社會福利政策般,瑞典國民並非人人都一味擁抱行動支付、無鈔社會。瑞典的公民社會中,同樣出現了許多反思與檢討:​

今年初,包括瑞典央行行長在內,許多人開始對瑞典「無鈔化」的政策提出警告,認為瑞典在短期內,將面臨所有支付方式均被私人銀行掌控;當面對戰爭或天災的狀況時,只要支付系統停擺,金融系統更會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與威脅。

無論是稅收的使用,或「無鈔化」的政策,都代表著瑞典這個國家,從官員到一般民眾,都對財政透明化有所意識,背後更建立了完整的制度,讓施政預算一切公開、透明。如瑞典政府相當重視的「數據」,期待透過明確的數字呈現完整結果給人民,確保政府所有的資訊都得以「數據化」並供人檢視。

瑞典政府將「稅」大量用於社會福利,人民亦視其為「投資」。事實上,政府雖從人民身上收取高額稅金,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民甘之如飴,那是因為許多稅金繳納之後的「好處」,民眾信任其終究會回到自己身上。比方說:瑞典在同一年內,每位看病的民眾繳費上限為 1,100 克朗(約台幣 3,800 元),後續療程就不再收費。此外還有多項例子證明,瑞典政府的福利不僅用來幫助他人,也能實際回到人民自己身上。這些是統計數據之外,更讓人有感的體驗。

瑞典職場特色

除了希望普及公民幸福與確實實踐瑞典社會的「互助精神」,瑞典人也力求更貼近人性的工作學。

在這裡,便以總部位於哥德堡、享譽全球的瑞典汽車品牌 VOLVO 為例。探究瑞典職場的「哲學」,如何透過知名品牌、前進世界:

提到 VOLVO ,相信其「安全」的印象深植人心──這印象其實奠基於 1959 年,由 VOLVO 工程師 Nils Bohlin 所發明的「 V 型三點式安全帶」。時至今日,這個設計仍然保護著不同車商、不同車款駕駛人與乘客的安全。

因為, VOLVO 在獲得「三點式安全帶」的設計專利後,竟無償分享此成果給全球車廠使用──這舉動與北歐的價值觀不謀而合:若是對大眾有益,便不該獨享,而是互助。

瑞典崇尚共享、以人為本的概念,也落實在他們的職場學上。

事實上,本次來到瑞典並參訪 VOLVO 汽車,出發前因為多數員工「正在放假」,因此時常得「慢慢等待」對方的回覆。這樣的「缺乏效率」,雖然不免讓我感到焦急,卻也能體會到瑞典業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 – life balance)的價值觀:企業再怎麼大,除了關心產值 、獲利、KPI 以外,休息的「幸福指數」,也是不能割捨的一環。

本次瑞典行,我採訪了 VOLVO 的兩位員工,分別是來自中國的 Wei 與生於瑞典的 Helena:

Wei 今年上半年剛畢業,在品牌體驗中心(Brand Experience Centre) 與遊客中心(Visitor Centre) 工作。談到瑞典職場文化的特別之處,Wei 認為:「在下班的時候,大家往往都會準時離開辦公室;在沒什麼龐雜工作的時間點,以及一些節日的前一天,大家甚至會更早下班,約莫到下午 4 點左右,整個辦公室就已經沒什麼人了。」

我好奇地接著問,「那下班時間呢?同事會固定聚會嗎?」畢竟在亞洲許多地方的職場文化,打卡下班後,仍常必須跟同事到其他場合「續攤」、「應酬」。然而,Wei 卻說:「瑞典相當注重每個人自己的生活,因此,下班以後同事之間不會再干涉彼此的生活。有時週五下班後,會有 After work,也就是大家一起去吃吃飯,頂多就是這樣。」

提到瑞典這種「不加班」的職場文化,Wei 的雙眼閃閃發亮,那是一種能夠自信過好生活的眼神。

此外,Wei 也提及,真正進入瑞典職場後,並沒有什麼不適應,如果真要說,或許是瑞典人習以為常的 FIKA 文化吧!「常常工作到一半,阿!怎麼又要 FIKA 時間,大家要轉換心情,聊聊天,喝杯咖啡或茶,放鬆一下了。」所謂的 FIKA 意即 Coffee break ,瑞典人真的會好好放鬆、暫時拋開工作,這種「不適應」是因為以前未曾想過,工作中的休息,是如此重要且自然。

得開懷,氣色非常好的 Helena(右)。
Photo credit: 陳獻堂 / 綠葉工作室

除了來自中國的 Wei ,我對懷著身孕且知性美麗的 Helena 問起瑞典的工作模式究竟是什麼 ?她認為:「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work – life balance)。也就是說,當你的家庭有需要時,你可以好好的花時間陪伴家人;但當然,反過來說,如果工作有需要,比方像我們部門有些特別重大的活動時,大家也會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偶爾也會從早上 7 點工作到晚上 10 點。但這是極少數的例子,如果是一般工時,則是從早上 8 點至下午 5 點。」根據瑞典法律規定,每週工時上限為 40 小時,Helena 一面分享這些,一面說就像自己現在懷有身孕,也能夠在工作上好好表現,下班後也還能保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根據 OECD 2017 年的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結果顯示,瑞典超時工作的情況僅有 1.1% ,比瑞典加班情況更少的國家僅有俄羅斯與荷蘭,這統計反映的,正是她們倆所說的「關鍵字」──瑞典職場,相當重視「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work – life balance),這不只是流於形式的口號,而是企業中從上到下都奉行的準則。

以人為本,尊重彼此的本質

像 VOLVO 這樣的國際企業,肯定能與不同的人共事,也有許多文化交流的機會,談到語言與工作的相處,Helena 也有自己的見解:「這個問題端看在什麼部門,有些部門有高達 60% 以上的多元國籍同事,但反觀在我們這個部門就全都是瑞典人。雖然大部分人都可以使用英文交談,但也有一些時候,如果你不會瑞典語,那麼有些人的英文倒也不是真的都那麼流利。」由此可知,雖然瑞典職場接受來自不同國籍的同事,且多半瑞典人的英文都很流利,但有時候,仍然需要會當地的語言才行,畢竟,語言是溝通最基本的工具。

不過撇除一些語言隔閡,Wei 認為無論是實習或現在的單位來看:「基本上整間公司的組成是非常多元的,無論是在國籍又或者是人格特質上,但通常都會具備關懷性,對大自然與環境比較能同理,包容性很強,對不同的人都能有包容心,尊重不同人的想法」。

「以人為本」是許多企業都會提到的理念,但究竟什麼才算是以人為本?定義仍有些模糊。Helena 的看法為:「這裡的員工對未來都有『抱負』,因此也希望能夠實踐自己的信念。而公司也會給予輪調的機會,讓每位員工都能在工作上得到滿足。」

在如此「剛性」的汽車產業,特別採訪兩位「柔性」特質的女性職員,即是因為一般人總認為開車的樂趣在於「駕馭」,但是 VOLVO 認為,車是由人來駕駛的,以人為中心,就得從安全做起。對於女性而言,在乎的或許不是對生活的操控感,而是在生活各面向上的安全感,VOLVO 也是如此。駕馭的樂趣固然不少,但安全才是一切的根本,這也能從 VOLVO 提出的 2020 願景看出端倪——在 2020 年之前,讓所有人不會因乘坐新款 VOLVO 而喪生或嚴重受傷(Our vision is that by 2020 no one should be killed or seriously injured in a new Volvo car.)。

瑞典這個國家從上到下,似乎都致力於給予其人民極大的「安全感」。

以人為本這種萬年不敗的價值觀,更可說是瑞典的 DNA:從政府資訊力求開放透明、尋常人家居家崇尚原質原貌、到瑞典遵循極簡自然的各種時裝品牌,再到 VOLVO 提倡的安全價值⋯⋯都能看出他們希望社會能夠「穩定」。

比起追求光彩炫目,瑞典更希望能回到基本,在生活上讓人民享受各項福利與舒適的生活環境。瑞典人普遍相信,若一個社會失去互助的精神,也將失去對「人」真正的關心。即便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完美的,瑞典仍然不斷地藉由許多方式,讓整體社會「一起」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也努力讓所有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都能時時刻刻感受生活上的安全感。

畢竟,「人」,才是一個國家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理由。

「本文獲陳慧穎/換日線編輯部授權刊登,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原文出處【歐洲廣場】Work–life balance 不只是口號!瑞典給你剛剛好的「安全感」

作者介紹

Crossing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