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熱愛籃球,你還拿得出什麼?費城 76 人台籍 UX 設計師的求職策略分享

Jun 06, 2021
Tica

亞洲人有機會進 NBA 工作嗎?來自台灣的 UX 設計師 Tica Lin 以本身在費城 76 人 1 年 3 個月的工作觀察,彙整出美國籃球運動產業相關專業工作的履歷和面試準備方法,並提醒無論是想加入體育圈從事資料分析還是行銷管理的專業人才,展示自己長期經營的相關 project 和社群影響力,將有助於取得進入當地運動產業的門票。

在這一兩年中,有許多對籃球充滿熱情的年輕學子看了我的故事與學經歷後,主動跟我聯繫,想知道究竟怎麼準備自己才能進到 NBA 工作。儘管我一直覺得我是誤打誤撞跑進北極圈的熱帶魚,但正是因為在台灣成長獲得的養份與培養出來的品質*,讓我能到籃球聖殿 NBA 的球隊貢獻一己之力,因此我也儘可能把我所知與所想分享給這些遠方追夢的同鄉人。

*關於人的品質:來美國久了以後,我特別感受到團隊中之所以被賞識與喜愛,是來自個人的品質,不止是工作能力,更是工作與待人處事的態度。儘管我不能替所有台灣人說話,就我自身經驗與好朋友而言,台灣人的認真負責、合作不取巧、善於合作與傾聽,都是許多美國企業求之不得的。也正是這樣的品質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詢問的人背景多元,有的人主修運動教練,有的是做資料分析、軟體工程、統計、物理治療,也有做運動管理,甚至是影片剪輯與球探專長。最大的共同點是,大家對籃球的熱愛與投入都是有目共睹的,有的是自己本身曾是台灣半職業球員、業餘球員或 NBA 鐵粉,做了許多相關的 project。我也因此交到了許多同樣在台灣、美國兩地運動產業努力追夢的可敬的朋友,包括台灣富邦籃球的教練、熱火隊的球探、NBA 的培訓裁判、矽谷的籃球科技創業者、許多正在朝籃球之路邁進的運動管理人才,還有用 Podcast 串連大家的小人物上籃。

而大家的目標都是同一個:希望能在運動產業找到一席之地,熱血投誠,一展所長

Photo Credit: Tica Lin

在台灣的產業分配裡,運動一直是一個被低估與輕視的產業,球員與教練團隊投入的努力與社會給予的報酬無法平衡,台灣運動產業的產值儘管逐年提升,運動經濟大約佔 GDP 的 0.37%(約 40 億美元),然而卻都是在運動服務產業(俱樂部、健身中心、業餘運動項目等等),職業運動產值又不到整體運動產業的 1%,少於台灣 GDP 的 0.003%。反觀美國,光是四大職業球賽聯盟(NBA、NFL、MLB、NHL)運動賽事一年就有約 230 億美元收入,帶動周邊媒體與商業高達 5000 億美元,佔全 GDP 的 2.7%,是美國產值第六高的產業。除了高報酬與對運動的熱愛,媒體鎂光燈下的明星氛圍以及文化影響力讓運動產業的吸引力大大增加,也讓美國運動產業人人覬覦,競爭尤其激烈。

教育部體育署104 及 105 年度運動產 業產值及就業人數等研究案
https://www.sa.gov.tw/Resource/Other/f1536906565033.pdf
Photo Credit: Tica Lin

台灣經濟研究院運動商機(2017):https://www.tier.org.tw/comment/pec1010.aspx?GUID=4ce49b3b-fd16-4ee4-bfd6-7f70ac2f91a3
貿易雜誌運動經濟(2014):http://www.ieatpe.org.tw/magazine/ebook280/b0.pdf

比較親近的朋友多在科技業、金融業、教育界等受歡迎的主流產業,自己也待了運動產業與科技業,我覺得這個世界不乏有理想與有能力的人,但很多時候,職業選擇與社會經濟結構息息相關。就在這樣的反差之中,我很敬佩為了在運動裡追夢不遺餘力的台灣朋友。有人立志振興、創新台灣的職業運動產業,也有許多人以能夠進軍美國為目標。對於前者,因隔著一層面紗,我對台灣的職業運動並不完全了解,但也很尊敬那些揮汗流血努力訓練的從業人員;對於後者,在台灣希望朝向美國追逐籃球夢的人,也因為隔著一層面紗,有許多因為不了解而產生被誤導的期待,我陸續接觸到很多相關的問題,其中重複性也很高。

因為作為研究生時間非常有限,也讓許多朋友很有耐心的等待我的回覆,為了讓更多人能看到實況,我想以一個臺籍留學生、曾經的職業運動產業工作者,把這些問題與個人觀點整理分享給大家。

美國的 NBA 球隊和聯盟工作機會

恩…有些小朋友劈頭就問:「我很熱愛籃球,我的夢想是去 NBA 工作,要怎麼做才能達成?」雖然在忙碌中看到這種訊息會有種抓狂的感覺,但還真的不忍心摧毀充滿夢想的幼苗。對於這樣廣泛的問題,我會分成四個方向去建議,從上到下是難易程度由難至易:

1.你是想當球員嗎?
如果你天賦很高,能夠到職業球員等級,那就不擔心,好好表現給大學球探看吧。當然我是無法回答這一塊問題的,還是得找專業教練與經紀人。

2.你想找籃球教練、球探、裁判、籃球營運或是訓練師/治療師相關職位嗎?
這一塊的競爭比較激烈,主要是對文化與人脈的門檻高,對台灣人很不利。首先,美國 NBA 或其他職業球隊對於外國人的工作簽證機會不多,除非你是美國人,或是在美國取得學位後有 F1 OPT 簽證,並找到願意贊助 H1B 工作簽證的職位(再加上必須有中籤的運氣),否則他們不會贊助綠卡,畢竟這樣的職位美國人也多有人才。

其次,即便是美國人或幸運獲得簽證的台灣人,因為這些職位講求的是經驗與信任,教練能力是很難客觀證明的,靠的是累積經驗與人脈,因此,若有機會主動自我推銷,替較大型或有名氣的球隊工作(國家隊、職業球隊、美國 NCAA 球隊等等)獲得經驗與人脈,才較有機會受到引薦與錄用。有許多人是從沒有酬勞的實習、義務接案開始,累積自己的 credibility 和人脈,用實務經驗去證明自己。

最後,如果你擁有超強經驗、又有少許人脈的話,就大膽的去聯繫人脈、自我引薦吧!美國相較於台灣還是會願意給新人機會的,我在 76 人的同事也不乏白手起家,靠努力與運氣綜合得到第一個球隊工作機會。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所有競爭者都跟你一樣愛籃球,除了熱愛籃球之外,你還拿得出什麼?

2020 Harvard Men’s Basketball vs. Yale
Photo Credit: Tica Lin

3. 你是想走技術型的資料分析師嗎?
大部分來找我的人都是想往這一塊走,畢竟這也是我分享的主要部分,下一題我會針對這部分詳細回答。基本上是,有相當的機會,畢竟美國職業運動的運動分析需求逐漸增加,身為亞洲人也有一定的優勢,但必須考慮的是這一領域的職缺有限,能否錄取其實是靠運氣。另外,以薪資而言,相似技術的職位在科技產業是更高的,所以能否堅持自己的熱情,也是一項挑戰。

4. 你是想做媒體、行銷或商業營運與管理的工作嗎?
這部分是許多外行人士在 NBA 球隊能找到工作的第一塊敲門磚,當然也是不乏有許多人志向就在運動產業的媒體與商業端。售票的實習生、數位媒體剪接與行銷、從賽事經營、球季行銷、青年球隊與社區回饋等商業運作,這一塊包羅各種機會。然而就像教練、球探等職位的類型需要實務經驗與人脈,這部分商業經營雖然門檻較籃球營運低,也需要許多對文化的了解以及社交實力,並且更需要考量的是工作簽證問題。

總體來說,沒有不可能的事,但也有比較靠運氣、跟比較有努力機會的道路。身為台灣人可以努力的方向是,從以上幾點考慮自身條件,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培養不可取代的專長,想辦法取得相關的實務經驗,做為敲門磚。但最終,要有堅定的心志,知道自己對運動的熱愛不是靠能否進 NBA 工作證明的。有些優秀的朋友,因為沒有美國的工作身份,在實習期滿後即使表現優異,仍無法繼續留在球隊工作,但也能轉戰其他國家的職業球隊貢獻自身專業與經歷。

2018 MIT Sloan Sports Analytics Conference
Photo Credit: Tica Lin

想做籃球分析/資料科學家的工作,該念什麼科系?該如何準備履歷與面試?

1.念什麼科系有關係嗎?
很多有工程科學背景的朋友以運動分析的 Data Scientist 為目標,面臨出國唸書選科系的選擇。目前 Data Science 是一個很熱門的領域,Computer Science 或Computer Engineering 也是不愁沒飯吃的學位,Statistics、Applied Math 或甚至是 Math,都可能是考慮的選項。雖然職位名稱是 Data Scientist,我在 76 人的同事沒有一個人是念 Data Science 出身的,多數人擁有科學博士學位或是碩士學位,包括:Computer Science、Applied Math、Neuroscience、Statistics,但也有曾經當高中數學老師與股票交易員的數學學士背景。如果是針對 NBA 球隊籃球分析的職位,科系與學校名聲是比較不相關的,只要符合上述相關的科系,他們更注重的是作品集、研究能力與經驗,你若有個人長期經營的 project 會更有說服力。

簡單說,扎實的能力與拿得出手的 project 更重要!在這個未知又充滿競爭的領域,你必須有創新研發的能力,因此扎實的統計、數學與程式能力都是必備的。

2.該如何準備履歷與面試呢?
籃球產業是靠人脈,很多人先做志工或實習生然後才有機會轉正,這對所有 NBA 的工作(除了球員)都是通用的。 就像上述所提及,能在履歷上展現自己已經擁有相關的 project 經驗與社群影響,不論是個人 side project 或是實習、個人社群文章發表,對於讓自己能在一幫號稱熱愛籃球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是很有幫助的。我以前的老闆在招聘新球探時,甚至面試了一位畫家,因為他寫的賽事評論部落格有大量訂閱人數,也有許多有趣的觀點。我的前同事從數學老師變成籃球資料科學家,也是因為在業餘時間自己創設了籃球分析的網站讓他能脫穎而出。

另一個也很重要的部分是,即便你有熱情與能力,美國求職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所謂的 Culture Fit。我也見過一些矽谷軟體工程師很有自信的來面試,卻因為態度與風格迥異,讓我們卻步。面試對求職者與招聘者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即使職缺適合,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位,也有許多運氣成份要考量。面試技巧而言,就跟所有找美國工作的留學生經歷的一樣,準備好表現自己,同時也要有問不倒的硬實力。

Photo Credit: Tica Lin

球隊工作氛圍、升遷機會、待遇如何?

就像所有追夢的人所在意的,我想做自己覺得有意義有熱情的事、同時也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被看重與善用。我個人在 76 人的經驗是極好的,但也因為我在很好的時機加入,剛好球隊重組完畢、管理階層看重將資料分析整合在球隊營運之中,以及有信任我的老闆,我才能夠即時將我設計的分析軟體直接呈現給球隊並影響決策。

在許多不同的層面中,我也看到球隊營運上不太人性的一面,比如說開除人不留情面,尤其是球員與教練端,說開除就開除、交易就交易;或是大頭症的球員,因為天賦而得以任性揮霍與高傲,卻也有差了一點優秀而不得志,始終只能在發展聯盟載浮載沈的球員。至於一般的商業部門工作人員,也有許多為了進入球團而甘願領低薪,只為了一點點進入籃球營運大門的機會。

不論哪一個角色,我想運動產業的本質其實是『競爭』吧,所以如果你是願意不斷自我挑戰、自我提升,也希望 dream big 的人,也許運動產業是適合你的。

最後就是,很多人好奇的待遇:大家多少還是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基本階層的薪資報酬是不高的,但就像從發展聯盟(G-Leauge)到 NBA 的板凳,一翻就是二十倍,這也是運動產業中非線性、追求卓越的本質所致。但就籃球分析與資料科學家而言,相似職位上報酬還是比科技業低上三成,但我的同事們都非常快樂的工作。套一句我前老闆(現為 VP of Analytics, 76ers)所說:

我能被付薪水做我就算沒錢也想做的事,這就是夢想!

他曾被西班牙的奧運代表隊找去當籃球顧問,卻拒絕了,因為他是加泰隆尼亞人,當時正在被西班牙政府打壓。我覺得在球隊工作最特別的是你能獲得心理上巨大的滿足,一種認同感與團隊精神,甚至是被追夢的人包圍,比起很多物質上的報酬更重要。

(所以我想不開去唸博士班了嗎?!)

最後,對在網路上找人聯繫的求職者/轉職者的一個小建議:請創建好 LinkedIn profile,並且在與人聯繫時盡可能精簡的介紹自己的背景與動機,讓對方能迅速的篩選是否能提供相關的經驗。在網路空間上對陌生人 cold call 很多時候是得不到回應的,但展現誠意、把自己準備好,找出與對方的共同點與共鳴,能增加對方回覆的機會。

本文獲 Tica 授權刊登,並同意 Meet.jobs 編寫前言及改訂文章標題,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原文出自 【我在76人的日子】追夢之路 Q & A

延伸閱讀

6 招學會在 LinkedIn 上陌生開發的技巧

不用留學的出國工作術:五個實戰範例,讓你的英文履歷華麗蛻變!

常換工作就不穩定?17 年換 10 公司 他:擇你所愛 勿自我設限

相關職缺

作者介紹

Tica

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主攻數據視覺化與擴增實境互動設計之研究。曾任職於 Visa 全球產品部門資深數據視覺化設計師,費城 76 人數據策略部門UX 設計師。以結合設計與科技為人類帶來更有數據導向的決策與體驗為職志。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