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工程師的荷蘭求職記—認識你自己,有策略地邁向夢想的職業

Dec 15, 2021
Ginny

來自台灣的 Ginny 在即將於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環境科學碩士畢業之際,踏上她在歐洲的求職之旅,並如願獲得永續和環保相關產業的資料工程師 offer。

Ginny 聽聞許多台灣人在歐洲求職所面臨的挫折,因此她將自己在求職過程中所體會到的竅門與心得,整理成三個求職時期與大家分享;其中最重要的是「別人講的嚇人的、否定的話,不要胡亂相信;沒有人比你更認識自己」。

文章目錄

學經歷背景提要

我在台灣大學主修大氣系輔中文系,後在中研院天文物理所擔任研究助理,累積了許多寫模擬程式與分析數據的經驗;在 2017 年獲台達電荷蘭環境獎學金後,赴荷蘭讀環境科學碩士,主要研究畜牧業環境問題,在即將從荷蘭的碩士畢業時,以試水溫的心態開始投遞履歷,並以環境相關領域的軟體與資料工程師為主要求職方向,前後總共投了 14 份履歷,獲得 5 個面試邀約,3 項錄取。

在語言背景上,英語流利、荷蘭文可聊天但不到工作要求 (一般工作上會要求 B2 或 C1)。
以下是個人經驗分享,或許會與每個人實際遇到的情況有所出入,請斟酌參考。

註:荷蘭常見福利:年假 25~28 天、可以再行加購更多天,工時也很彈性,一週工作 32~40 小時都是常見的情況。

求職階段一:
畢業試水溫 (2020 年 8 月-9 月)

我當時投了 3 家公司,很幸運 2 個有進入面試/考試階段。

其中一個是物流公司 Sendcloud 的軟體 Trainee,HR 很好心地回應我沒有錄取的原因,是「面試時他感覺我不夠想做這個工作」。另一間是 MaxPlank 底下一研究所的 coordinator 職缺,過程經驗很糟糕,申請過後三個多月才收到回應進下一關,要花很多時間寫「名為問卷的複雜測驗」,送出後 HR 無聲無息或突然說一個日期要公布結果,卻又延期;將詢問回應的申請者名字搞錯(看來許多人都在問),最後聲明今年三月(沒錯..弄了半年以上)一定會回信給大家後,就沒有之後了。

這階段的心得是:不用太在意 HR 說的話,公司在挑你,你也在挑公司。合則繼續、不合則去。

求職調整:這階段其實沒有學到太多,後來因為私事忙碌連續好幾個月沒繼續申請工作。

求職階段二:
只申請 Trainee (2021 年 4 月)

我這時候因為嚮往善用做電腦模擬的經驗,比較鎖定在金融業、特別是有 ESG 或其他永續項目的公司;但因為自信不夠,所以只有申請 trainee 的職缺(這類職位通常會說有機會轉正職,比正式 junior 低一階)。

這段時間我總共投了 8 家公司,其中精心準備了兩間退休基金公司、一間銀行的申請,前後也很隨性地的用 LinkedIn Easy Apply 申請 4 間公司,還有一間辦公室在台北的基金公司。結果通通沒有進入面試階段。

這階段的心得是:Easy Apply = Easy Ignore。用心準備的其中一間公司有認識的在職朋友幫忙推薦,所以我覺得即使內推也不見得比較有機會;此外,很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還有跟兩位台大學長聊過一次,他們的建議對我非常有幫助。

求職調整:根據之前申請的經驗和學長的建議,開始做和求職領域相關的實習 project、累積拿得出手的作品、並多進修來獲得一些技術方面的認證,但 LinkedIn 就沒什麼在經營。

求職階段三:
履歷內容升級後(2021 年 7 月-8 月)

我在 7 月底 8 月初投遞了三間公司,且都與永續和環保直接相關,因為在這個階段我只申請真的很想去的公司;雖然碰上荷蘭人放暑假,申請流程進度比平時慢很多,但最後 3 間都有面試機會。

其中有一間的 offer 等了比 HR 預告的久,但最後總算是拿到白紙黑字的文件。在等 offer 的期間,我申請公司的腳步也沒有停,又物色了三間想要申請的公司同時準備文件,不過慢慢拿到offer 後也暫停申請程序了。

這階段的心得是:如果你容易在無限期的等待時焦慮,不要在荷蘭的 7 或 8 月投遞履歷,由於荷蘭人通常在放暑假,會讓面試者等很久、很久(我有一間等 2 個月才被邀請面試);若有 project 細節可談,或出示專業技術的認證,會很有幫助。

其它方面我還想說,不要太害怕「做自己」;我的履歷上興趣部分寫了「蒐集動物聲音」(這真的是我平常每天會做的事),在其中一間的面試被詢問到時,便模仿了羊和孔雀的叫聲,說到這可做一個 ML 模型來讓使用者看看自己叫得有多像羊。 最後有拿到 offer,雖然可能不影響評價,但或許可以是個讓面試者印象較深的點。

準備充足後,跳過 Trainee 也申請得上 junior 的職缺。

在荷蘭找工作需不需要「求職顧問」?

看個人,我認為注重專業技術的職位,例如工程師等不太需要。

我在第二與第三求職階段之間,曾認真考慮過這件事,並和兩家不同公司的顧問約過免費諮詢,其中一間開價說打折後 2500 歐、另一間 1700 歐,通常顧問的價格高昂且不透明;但換個角度想,雖然顧問服務要價不菲,但如果你已經努力搜尋過網路上的免費資源,還是評估自己是真的需要諮詢,這筆錢大概也是在荷蘭求職成功後一個月左右可以回本的。

那麼求職顧問的賣點在哪裡呢?依照我的了解,大概內容是幫助你「經營 LinkedIn 行銷自己」、「改履歷求職信」、「模擬面試」,還有一些因為個人不太相信所以記不得的 management。如果你是對履歷和求職的言詞還需要多學習的人,或許可以考慮趁此機會精進,但也不一定要找顧問,說不定有願意幫助你的朋友,效果不一定比較差;如果你像我一樣,英文溝通書寫無障礙、上網查免費資源就可以學會改履歷和面試技巧,那麼找求職顧問可能就不太值得。

另外,我在數個場合聽說過歐洲求職經營 LinkedIn 的重要性,有的人強調聯絡人要顯示為 500+ 才會看起來漂亮,但是我現在的 LinkedIn 人數還在 350 左右,也還是申請得到工作。我覺得 LinkedIn 的經營,可能對於一些比較重視人脈的職位,例如:人資等比較重要,如果你申請的是工程師職缺,那麼認真把 project 經歷和技術面顧好,LinkedIn 履歷寫得清晰就夠了,不必要花太多時間在攏絡關係和搞行銷。

在荷蘭找工作要不要海投履歷?

我個人不贊成,但可以看情況採取此策略。雖然我沒有海投過,但我認識幾位投過兩三百,甚至接近一千封履歷的在歐求職台灣人。

我的看法是海不海投是個幌子,如果你的相關技能沒有準備好(沒有料),那海投往往是無聲無息,亂槍打鳥進面試也容易被刷掉;如果你已經做好足夠的準備,那海投或不海投可能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或許,我很幸運地總投遞數量較低,但私自認為如果到了一個可能會被錄取的臨界,那進入面試以及面試成功的機率會明顯地增加,或許還達不到海投的程度就已經找到理想的工作了。另外,海投會花很多的時間,也會容易迷失方向,我其實不相信一個人會對幾百家公司真心有興趣;但若是覺得「有份工作就好」,那海投也是以時間換取機會的一個辦法。

求職文化差異:
荷蘭公司看重經歷、台灣公司看重學歷

在荷蘭人眼中,哪怕你有著台灣名校的學歷,他們也沒有聽過;即使你是荷蘭名校畢業也只能代表你受過良好的教育,不能進一步證明什麼。在這個校園中充滿分組作業的國度,不要求個人作為超級精英,而是看你有沒有直接與職缺相應的能力或技術,以及能不能勝任團體合作。能夠說明自己過去在 group project 中的經歷和扮演的角色細節,也是能夠加分的點。

另外,雖然這樣的環境,似乎讓我這種在台灣升學至上社會中的「既得利益者」失去了求職紅利,但這幾年來我其實很享受在荷蘭非學術功利主義的生活。在台灣時,許多人初見面就會對我貼上的標籤(名校、一定很完美主義…)都脫落得乾乾淨淨,我就只是作為一個平凡人生活在這個社會裡,輕鬆自在。我的確更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

小結:到荷蘭或歐洲國家找工作要知道的事

總結一段給正在與即將到荷蘭,或其他類似的歐洲國家求職的人,特別是找技術類工作很重要的 8 個步驟

1. 到 LinkedIn 或其他求職網站大量瀏覽你有興趣的職缺領域。
2. 篩選一些你真正有興趣的職位,把需要的技能做筆記。
3. 想辦法學習這些技能,用它做 project 或考取專業認證。
4. 技能準備好後,進一步篩選真正有興趣的公司的職缺。
5. 好好閱讀每份 JD,並據此改履歷和求職信,一次不要投太多間。
6. 面試前多加了解該公司,準備一些問題可以問面試官。
7. 面試結束後幾小時到一天內寄封感謝信,內容不用多,但如果有想補充的可善用此機會。
8. 好好過生活比申請工作重要、好好過生活比申請工作重要、好好過生活比申請工作重要。

在這段期間最困難或最困擾我的事,就是不斷「分別、比較」的妄想。

因為在荷蘭求職前後也經歷了好幾個月,其中也有低潮的時候,就會不斷產生「如果在台灣求職,以我的學經歷應該不會搞這麼久吧?」、「我為什麼一直在這邊消耗自己的積蓄?」、「跟以前一樣做家教就可以馬上有收入,但會沒時間求職」等等的想法,這種想法如果一直往下挖掘,就會變得沮喪。

個人覺得可以適時找朋友或家人支持,聊聊自己目前的這些想法,若能試著從不同的觀點來看現況,負面情緒多少可以得到緩解。

但是,好好過生活比申請工作重要。

圖片來源: Ia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MeetTalk 歐洲直擊】荷蘭工作前輩不藏私!求職、生活全攻略一次公開

【求職攻略】想找外商工作,如何寫好英文履歷?

躋進 IKEA 全球總部 台籍 UX 設計師分享錄取秘訣


作者介紹

Ginny

在數位轉型、注重永續發展的荷蘭土木工程公司擔任資料工程師,因為關注環境與動物議題,已經純素 10 年。目前熱愛烹飪、健力運動與語言學習。希望這個世界能減少標籤化,各方能互相傾聽觀點。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