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俗稱「魔都」的上海工作五年,從一開始的各種不適應,到一一克服,再到最後決定回台灣工作的那一天晚上,我總是預想著回台工作後,要如何重新適應兩岸職場文化的差異。
近兩三年西進對岸的台灣人至少超過數十萬,且年齡層一直在往下降,很多大學新鮮人更是把畢業後立刻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工作設為職場目標,決策的熱情總是比想像中的現實來得兇猛、難以抵禦。
西進的台灣人大多雄心勃勃摩拳擦掌,不論是不是認同對岸的價值和制度,總是深切渴望自己在異鄉能夠有所作為。不然,有什麼值得你脫離舒適圈,來到「同種不同文」的地方離鄉背井呢?
但是懷拽著滿腔火苗希望大有作為的你,真的想清楚了嗎?或者說,你真的意識到即將面臨什麼樣的現實嗎?
一般來說,不管是西進大陸工作或生活的異鄉人,一定都會經過一定長度的適應期──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了還不太習慣當地節奏文化的都有。平均適應期要一年左右,你才會習慣甚至開始喜歡和台灣不一樣的飲食、交通以及人文。
返回台灣工作三個月後,回顧在對岸的經歷,總結了下面六項要點。學會這些 tips 後,相信可以大大濃縮你在對岸人生地不熟的適應期:
1. 別讓習慣性鋪陳的句首發語詞,拖累了你的思維節奏
兩岸文化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台灣人多半溫和有禮節奏緩慢,大陸人多半直接明快有啥說啥。
在我的經驗裡,台灣人多習慣用幾種句首發語詞,做為表述自己想法立場的開場白:「那個」、「然後」、「就是」、「啊」……等發語詞無處不在,長期下來這樣的模式與速度,卻正是拖累你思維節奏的關鍵。
試著刪除這些沒有意義的詞語,快速、準確的直接進入主題,你會發現從工作效能、生活節奏到日常行程,騰出了更多時間,如果一開始刪除句首發語詞有難度,就在心裡默念後隨即開始正文吧!
2. 看似為談話收尾的句尾語助詞,會破壞你的專業形象
正如句首發語詞,台灣人一般習慣性使用的「蛤」、「吼」、「喔」、「吧」等語助詞,雖然承接下一段對話的開場,為談話過程舒緩了節奏,但經常使用無意義的語助詞,在對岸職場上卻會給人一種不夠果斷、不夠有魄力的印象。如果要掌握談話的發言權、會議的主導權,首先就要省略拖長節奏的語助詞,對於你接下來要推進的發言方向,會更有主控性。
3. 比對方快 0.5 秒的發言
在對岸,每年幾百萬的新生兒一降生一開眼,就要面臨和全中國大陸 13 億人口的競爭。爭分奪秒之下,「速度快」這三個字,在互聯網時代、金融貿易中心甚至是婚戀市場,無疑是致勝關鍵。
嘗試在圓桌坐滿的會議室,或是只有兩個人的日常討論中,比對方快 0.5 秒發言──這個快 0.5 秒,不是指不經頭腦組職內容及句型,就擅自脫口而出的不恰當發言;而是當你已有想法時,不要猶豫,讓你的想法順著嘴型傾巢而出,你會發現快這 0.5 秒的時差,能讓你掌握接下來會議的走向。
4. 丟掉傳統認知中謙和有禮的情緒包袱,展現你的真實情緒
台灣二三十年一貫的職場文化中,幾乎每個人都以做為一個(表面)「溫良恭謙讓」的人為目標,認為盡量不顯現真實情緒,即使有負面情緒也應該將之打包,下班後再打開來細細評點或上網發洩。
但這個看似面面俱到的待人處事法則,在對岸恐怕不適用──在節奏快速的對岸大都市,展現你對他人喜怒哀樂的真實情緒,反而有助於你工作項目的推進。
對於喜歡的同事上司,省去溫和有禮的迂迴開場,直接切入主題;對於沒有好感的同事,也不用精心鋪墊過於友好的開場,就事論事的節奏才能累積你的專業度。
多數情況下,區隔你喜歡且共事順利的同事,和平時不相來往只有共事交集的同事,反而能給人真誠實在的印象,不至於被貼上兩邊討好、鄉愿一般的標籤,喜歡你的人也自然就會靠近,自成群體。
但必須補充一點,這樣的作法還是要看公司,有些上司和團隊並不適用,如何判斷,就要靠工作時積累的「情商」。
5. 「不喜歡的事情歡喜做」:培養出高情商的捷徑
對岸白領間流行著一句名言:「北上廣不相信眼淚」。這最初是一部電視劇的劇名,後來卻漸漸演變成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白領間給自己打雞血的金句。
誰的工作不委屈?與其因為不喜歡的人事物覺得憋屈痛苦,不如換個心境換種思維:跳過眼前對不愉快過程的執著、直接評估結果可能帶給你什麼?並且嘗試最佳化結果,你會發現這件事情其實也沒那麼委屈。
抒發情緒的淚水流過之後,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行為才會達成你要的結果,並且讓它成為驅動你前進的動力,在這過程之中,你已經在開始積累屬於自己的情商(情緒智商)。
6. 正視台灣人在大陸職場的真正優勢,快速在地化才是硬道理
不管你喜不喜歡,十多年前,西進對岸淘金的台商優勢早已不復存在。
縱使新聞媒體喜歡強調台灣人「優於」對岸的「軟實力」等優勢,卻也不能不正視仍有許多台灣青年自願降低薪資條件,只希望爭取西進的門票這個事實。
這時候我們如果還心心念念著諸如:台灣人服務意識高、講究細節、謙恭有禮等優勢,並且瞧不起當地人,拒絕融入的話,西進的過程只會讓你更加難以在對岸職場文化下生存。
事實是,不論到哪裡工作,本來就應該放下優越感,盡量讓自己融入當地的職場和環境。
既然決定要「西進」了,就該拋開早先台灣在 80 年代經濟起飛的優越感,放低身段從隨處可見的當地網路媒體,以及最常跨越政治敏感議題的娛樂圈新聞入門,讓自己和大陸上司、同事的隔閡降低,快速在地化、快速適應。
適應期或撞牆期可以多精簡?就看你在地化的進程有多快了。
「本文獲 Helen Chang 授權刊登,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原文出處「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學會這六點,加快適應對岸工作撞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