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rand 企業故事】從 mit.Jobs 到 Meet.jobs 讓每個工作者都能成為彼此的力量

Nov 26, 2018
Reinhardt Lin

2018.11.10,在快速面試上的活動,宣布 Rebrand , mit.Jobs 正式更改品牌為 Meet.jobs 『當作求職者和企業間的橋樑』之外,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可延伸成『與更大的世界接軌』,甚至有『滿足(meet)自我實現的需求』,希望把這個品牌的價值帶給所有使用者。

「我還記得那時是二月,仍然是嚴寒的德國冬天,一群日耳曼大漢們穿著吊嘎,扛著大旗吶喊示威抗議,地鐵、巴士都在罷工,周遭的居民卻見怪不怪,這個景象讓當時剛到德國面試的我覺得很震撼,也是個讓我開始想深入去研究勞資關係的起點。」在被問到 Meet.jobs 最一開始成立的初衷時,林昶聿講起了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故事:「在台灣常見的對勞資協商的概念大多是勞資對抗,今年要加薪多少,工時的調整等等,但在德國談得很深入是你今天公司目標想要達成多少,如果達成,要如何與員工分享成果,他們的工作者是這樣在談事情,在台灣我們卻連關廠工人睡鐵軌或是國道收費員抗爭,都無法被社會大多數所理解與支持。」昶聿提到了台灣勞工相對弱勢的處境。

勞動者有力量與資方談判攜手合作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因為勞工知道大家有共同的利益,他們的工會代表是被邀請在董事會裡面一起討論決定公司的經營方向,員工也知道公司好他們才會好,一昧的要求加薪或是短工時是沒有用的,企業主與資方也了解員工是資產而不只是成本,並不是用完就丟的物品。」對照現在的台灣社會,要達到這理想的境界,似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我相信這個願景是可以透過更多的公開資訊,社群的力量和像我們這樣的平台去推動去實現,“ union on internet ” 是我對 Meet.jobs 最一開始的期許,讓所有工作者打破公司與國界的藩籬,在網路上打造一個全球最大的工會,讓我們每個工作者都能成為彼此的力量。」

【里程碑】

2015. 4            第一個求職者被錄取

2015.7.29        官網上線

2015.10.16      正式成立公司

2015.11.23      第一個正式員工加入

2016.8             第一個付費企業客戶

2016.10          第一次快速面試&參展新加坡 Slush

2017.4             第一次月損益兩平

2017.11           成立第一間海外分公司 & 新加坡電視節目採訪

2018.4             第一輪成功募資

2018.9             矽谷參展 Tech Crunch Disrupt

2018.11           正式改名 Meet.jobs

受過最大的質疑:助長台灣人才外流?

在 2018 年的快速面試活動上,Meet.jobs 創辦人林昶聿作出 Rebrand 宣布。

然而創業從來都不是一趟浪漫的旅程。一路上總會遭受不少挑戰與障礙,最常聽到的聲音是:「你們難道不是在讓台灣人才外流的問題更加嚴重?」面對這樣的質疑,昶聿都會提起他曾經參訪過的韓國 K-Move。2008 年李明博總統上任後積極推動「全球青年領袖 10 萬名養成計畫」,強化駐外單位的角色,專門負責國民海外就業支援,2013 年朴槿惠政府上台之後,創造了「K-Move」品牌,進一步將海外研習、海外志工、海外實習、海外就業與海外創業等層面進行整合,在海外各主要城市設立 K-Move 中心,作為實際推動海外就業之協助機構。協助海外求職者瞭解各國的當地情況、生活資訊與求職技巧等,目的是放眼長期,作為提升國內人才的國際視野與強化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解決方案。

「韓國政府怎麼做呢?設立導師團,請海外的韓國移民支援這些年輕人才的訓練與指導, 你不會寫英文履歷我找人教你,英文面試我找人和你分享經驗,你不知道工作機會在哪裡,我讓全世界的韓國人來告訴你,所有韓國企業都可以免費刊登職缺資訊,你拿到工作卻沒有錢買機票,政府借你,拿到錢再還就好,真的到了外國生活上也有韓國人的社群照顧你,你覺得他這樣做是在刻意流失韓國人才嗎?光李明博政府五年的統計,這些送出去的人才留在當地的韓國企業加上回韓國就業的人才就有百分之八十五,他們很清楚面對國際化的競爭,需要培養更多能夠在國際上立足型的人才,因為這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講到激動處,昶聿不禁提高了聲調:「 K-Move 是我多想做卻沒有資源做的事,你質疑我讓人才外流?我質疑你企業為什麼不走出去?我用盡全力就是想建立起台灣的國際人才資料庫,你要找台灣的國際專業人才我就有辦法幫你找到人,歡迎所有想走出去卻缺人才的台灣企業和我聯絡!」

同是共同創辦人的 Lily 也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一開始我的確有點掙扎,想說我們是不是在賣台勞,但我發現人才外流是一種擋不住的趨勢,因為所有優秀人才都在尋求更好的機會和發展,這是很自然的市場機制,我與其讓他們給一些比較劣質的仲介騙,不如提供一個更公開透明的平台給這些人,幫助他們更有效率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像透過 Meet.jobs 應徵的新加坡護理師就和我透露,她同事花了十多萬給仲介來新加坡當護理師,但我們提供完整的相關資訊和諮詢服務,卻完全沒和求職者收費。」Lily 語氣中透露著溫柔的驕傲。

國際化、資訊透明和社群推薦

理想當然很美好,但是怎麼透過 Meet.jobs 體現這些價值?「我不像一般人力銀行追求職缺數和候選人數,因為沒什麼意義,提供用戶篩選過的好工作,提供企業更精準的 talent pool,更準確的媒合才能為雙方創造更高的價值。」要怎麼做到這點?昶聿提到平台的三個重點特色:

國際化、資訊透明和社群推薦。

首先是國際化,Meet.jobs 網站上百分之八十是海外職缺,剩下百分之二十也是跨國公司在台灣的職缺,「我們的定位很清楚,海外求職第一站和最後一站;提供國際人才優質的工作機會。再來是資訊透明,從一開始我就堅持所有工作都要寫薪資,如果我不要求要寫薪水,網站上應該就會有十倍以上的職缺,但這是我最一開始創業的初衷之一,也是對求職者很重要的價值,如果公開薪水做不成,那我就不做了,很單純的想法。」昶聿強調。

品牌 Logo 設計發想演進,循著『求職者和企業間的橋樑』之外,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可延伸成『與更大的世界接軌』,甚至有『滿足 (meet)自我實現的需求』,希望把這個品牌的價值帶給所有使用者。


最後是社群推薦,也是這次網站改版的重點。「新網站的設計中,除了求職者與企業端之外還另外加了一個推薦人的專屬入口,我們也把推薦機制的運作講得更清楚,推薦的方式將會更多元,不只可以推薦職缺,還能推薦關鍵字的搜尋結果,在未來甚至可以幫朋友投履歷。擁有良好推薦紀錄的推薦人也會幫助他們推薦的候選人更容易被企業所看到。事實上我們也觀察透過推薦而來的人選的確有更高的媒合成功率。」為什麼選擇在現在改名 Meet.jobs 又進行網站改版?「簡單說因為募資成功後有資源把一些重要的使用者體驗做得更好,清楚溝通我們品牌最重要的價值,對求職者端真正的做到『讓全世界幫你找工作』的初衷,對企業端提供更精準高品質的候選人。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社群推薦。」

「我希望我們傳達的是比較正面的能量,寫一個匿名的論壇讓大家上來爆料並不難,但是僅僅是開放讓大家去批評哪些公司福利差和工時長,,對整體產業進步和成長並沒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的商業模式聚焦在讓工作者推薦更好的公司和工作,我們自己在找企業客戶的時候也會做這樣的篩選,讓這些願意公開資訊,接受評價的公司,被更多使用者所看到,求職者會想進去,其他企業看到會想學習,這樣長期下來對產業才能產生比較正面的影響。」昶聿補充說明。

給想成為海外人才的你

在被問到有沒有想對求職者說的話時,昶聿突然想起:「我剛剛忘記說,我們其實有第四個特色,就是我們的免費職涯諮詢服務非常現實與殘酷,我們並不會盲目鼓吹或是把海外工作講得太過美好,沒有一定的認知和覺悟還是不要太衝動。有足夠的專業,能獨立解決問題可能只是基本,那就不要提還在用時間和勞力換取金錢的工作者了。」昶聿進一步說:「當然年輕人才的專業度可能還不夠,所以我們可以幫忙的部分就是更進一步的包裝,還有和一些策略夥伴配合幫助你提高專業能力,同時也提供更多願意培養新人的工作機會,不過市場屬性使然,這種機會比較多是中國和東南亞的企業職缺。」

Lily 自己擁有十年以上海外工作的經驗,之前在新加坡的外商公司也是團隊中唯一的台灣人,從被人排擠到用業績得到同事們的尊敬,提到她覺得最關鍵的心態:「勇於不同,勇於跨出舒適圈。不要一直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自己的人生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個世界是有不同的可能的,有時候就是自己把自己困住了,我常覺得,為什麼你需要和大家過的一樣?如果你敢勇於不同,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失敗,失敗之後你再回來和大家一樣就好了,如果成功了你就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

Meet.jobs 不變的核心價值

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是什麼讓 Meet.jobs 堅持到現在?

「其實很多時間點都覺得快做不下去。」Lily 坦承也不是沒想過放棄,因為現實的嚴苛也會有動搖的時候,「常有人說你們為什麼不介紹便宜勞力,低階的那種端盤子的工作,一次就可以送五十個、一百個人出國,但這和我們的想法不一樣,當初我們想替國際人才到全世界找到更適合他們發揮的舞台,這個初衷一直都沒有改變過,我們還是得回到品牌的核心,讓人才發揮更大的價值,有成長的機會,更多元的視野,並不是只是去輸出做便宜勞力而已。」

在這個堅持的過程中,還是有那些讓人覺得值得的點點滴滴,Lily 說:「我們很多求職者都說他們從來沒想過自己原來有不同的可能性,我們這幾年海外工作與經驗的分享讓很多人開了很多眼界,讓他們勇於想像,更勇於採取行動。」昶聿說:「把人才放到他們能發揮價值的位置上去,在這個過程中我真的感受到做這件事情的價值。之前我在德國寄宿家庭的女兒要去巴賽隆納學廚藝,難道你能說是因為西班牙經濟比德國好嗎?有時就是因為你的技能在別的地方會有更好的發揮,可能就是這麼單純。有了小孩之後,我有個更大的願景,讓每個人的能力有所發揮實現自我,可以不只是看一個人的學歷或是頭銜,我希望能幫忙塑造那樣一個,擁抱更多元開放價值的社會。」

新網站預計 12 月初正式上線,敬請期待!

歡迎加入 Meet.jobs 成為推薦專家!(兼職亦可唷!)  

作者介紹

Reinhardt Lin

全球跨境人力媒合平台 Meet.jobs CAO & Co-Founder,德國 ESMT 商學院 MBA,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學士。資深產品經理、MBA、Ruby on Rails 全端開發者、Open Source 信徒、無國界浪人和社會企業中毒者。曾在 27 個不同國家工作、求學、旅行。有感於不同人在不同時空將有不同價值,創立 Meet.jobs,現已擁有來自 71 個國家的企業和個人用戶。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