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北京未來研究所產品經理 Wallace:工作應該是一件早上醒來會讓你感到興奮的事!

Jan 18, 2016
Evelyn Chang

本次專訪人物 Wallace Hsiao 蕭浩森,和很多人一樣從沒想過要去大陸工作,一次無意間在 Meet.jobs 上看到了來自中國的新創公司「未來研究所」的職缺,原本只抱著嘗試的心情投遞履歷,竟獲得跨海面試的機會,最後還成功前往北京赴任。從投遞履歷到就任,不僅時間短於一個半月,薪水並成長了 2.5 倍,中間的心路歷程有什麼樣的變化?Wallace 又會給海外求職者什麼建議呢?

Q1. 不到兩個月就找到了高薪工作,是很不容易的。能簡單介紹一下你過去的工作背景嗎?之前是否有海外工作的經驗?

Wallace:我之前待過太極、伊午久傳媒,到華義國際。主要都是負責產品或客戶專案的 PM,也有行銷企劃相關的經驗,加起來總共有七年左右的時間。之前雖然有過去中國工作的經驗,但那時候是做動畫的案子,所以適合導演、美術指導、剪接師,整個台灣的技術團隊一起過去。所以,雖然是當時也是和當地廠商一起工作,但並不算真的融入當地,這次是第一次真的單槍匹馬自己過去,在「未來研究所」,整個公司,就只有我一個台灣人。

Wallace Hsiao(蕭浩森)領取 Meet.jobs 所提供 100 美元就職獎金
Photo credit: Meet.jobs

Q2. 當初怎麼發現這個工作機會?

Wallace:當時是在 Facebook 上看到 Meet.jobs 的網宣,一進網站逛就嚇到了,發現原來海外工作的薪資可以到這個程度!一開始還有點不太相信。因為我也曾經在中國工作,就去中國一些比較知名的求職網站確認。之後才發現,真的很多同樣工作的薪資都是台灣的兩到三倍。

我無意中看到未來研究所的職缺,那時基本資訊只有北京的互聯網新創,薪資範圍 20,000 – 40,000 人民幣,以及提供期權這樣的資訊而已。至於團隊多少人,公司在做甚麼,我都是到了當地面試的時候才知道,因為那時候公司連網站都沒有(笑)。

當時我主要看工作的內容和我背景吻合,待遇很好,所以就想說先丟丟看,其實沒有抱多大希望。因為在台灣常常丟了履歷之後就石沉大海,當時我也沒有太在意。因為我在台灣的工作還算穩定。

可是丟履歷過後一個星期之後,未來研究所的 HR 就回信了,回信的態度很積極,和我來回溝通了一陣子。我覺得對方很認真,所以我也願意碰面聊聊看,當時我就為了這個機會特別去了一趟北京面試。當然,也順便訪友。未來研究所在這過程中,從創辦人、團隊一直到 HR 的高效率,讓我印象很深刻。

Q3. 以求職者來說,專程飛到北京去面試是很不容易的。請問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前往北京應徵呢?

Wallace:一直以來我在台灣也累積了不少工作經驗,不管是薪資或是工作本身的挑戰性都達到了一個瓶頸,這也是為什麼我當時看到這個工作機會這麼心動的原因:「兩倍以上的薪資漲幅、分期的股票期權,再加上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內容」!

另外就是,因為之前的工作一直都在為客戶做事,一直都是乙方,我覺得也到了一個階段,真的想試試看打造自己的產品,做一次甲方(笑)。

其實我看得很開,因為我很清楚新創的風險很大,但是不管這個產品做不做得起來,重點是這個過程中自己會得到甚麼樣的經驗和成長,當我這樣想,就覺得沒甚麼好怕了。

Q4. 能和我們分享一下你面試的過程嗎?

Wallace:大部分的問題當然是你在台灣做過什麼相關的 Case,還有我的個人背景等基本問題。

其中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他們很在乎的找到的人是要有「創業心態」的,不希望找一個只是來領薪水的。我自己也不是單純找一份工作,真的是希望去做一件,你早上醒來會感到興奮的事。我是抱著這種心態去,也剛好他們在找這樣的人。

另外很巧的是,我在之前的工作有做過 Online voting 的研究,那時候就有研究過台灣的未來事件交易所,所以在面試中也分享了一些我的心得和看法。那面試快結束的時候,他們就有問我是不是就這樣敲定了,當下我其實也決定要接受這份工作。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回台灣處理後續的事情,所以我六月初投履歷,7/13 就開始在北京上班,現在想起來這個改變真是迅速得嚇人。

Q5. 中國的新創,特別是互聯網新創,近年發展特別蓬勃。能不能跟我們分享「未來研究所」這間中國新創公司目前的發展狀況?

Wallace:現在全公司團隊大概 18 個人,整個團隊組成大概是技術團隊 5人,2 位UI,一個 PM,剩下是營運和內容團隊,還有一些實習生。我今年 36 歲,是團隊中年紀最大的,整個技術團隊都很年輕。但是好處是我比較穩定,不會這麼焦慮,還可以偶爾扮演心靈導師的角色。創業時每天都要應付以前從沒解決過的問題。我常常鼓勵比較年輕的夥伴,因為他們經驗比較少,面臨到一些挫折比較容易慌,這很正常。我告訴他們,「慌沒關係,但千萬不要亂,因為亂會容易失去方向」。我覺得這時候 CEO 真的扮演讓整個團隊穩定最重要的角色。

未來研究所」核心團隊
Photo credit: Wallace Hsiao(後排右二)

在產品發展方向上,因為我們產品本身有一些比較觸碰中國民意的部份,有些投資人其實有點擔心會有爭議,怕隨時會被封掉,所以不像未來事件交易所在台灣是以政治選舉作為號召。在產品思維上,我們有所調整,話題性的拿捏、功能上的設計,都需要讓產品邏輯思維更完善。我們研究過,中國網民對於很多議題的看法很浮躁,很容易追逐新的熱門的話題。因此當我們的交易平台走深,所謂的「小白用戶」看不懂,就沒有爆點。所以之後我們會引進一些遊戲化的方式和概念,怎麼樣把這些議題講得更淺,更吸引人,符合小白用戶在使用 APP 的習慣。我們還在學習拿捏尺寸,但我們又不希望它太偏向遊戲,因為只做純遊戲就會有生命週期的問題。

Q6. 你在台灣和中國都有過獨立開發展品的經驗,當然,為了開發產品,就需要跟不同專業的人才合作。能不能告訴我們你對於兩岸人才的觀察?彼此之間,有什麼異同?

Wallace:老實說,就好的技術人員來說,其實沒有那麼不一樣。

不管是台灣還是中國,「好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就是主動性比較強」,他會願意多去思考一些東西。你丟給他一樣東西,他會給你一些反饋和建議,那這個對於 PM 就會輕鬆很多,而不只是說一做一,大家有共識想把一樣東西做好。

如果說我有什麼觀察的話,就是我在中國反而會遇到更多情況是他們會很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是有過多的意見。比如說你開個規格給他,他除了就自己的部分提出意見之外,可能會說:「我覺得這個文案這樣寫不好!」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力求表現;另一方面是太年輕,缺乏團隊精神——這可能就是台灣媒體很愛說的「狼性」。這點在台灣的團隊雖然也會看到,但是比較沒有這麼普遍。另外就是中國公司在找有經驗的開發者也相當困難,通常都是用挖角的,因為現在大部分的人才都相當年輕 ,像 iOS 工程師,這個情況對新創來說特別辛苦,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常常就是百度,騰訊這樣規模的公司。

Q7. 擁有資深的工作經驗,以及任職於中國新創企業的海外經驗,你對於想去海外工作的求職者有什麼建議?

Wallace:現在我看到很多現在台灣人要來北京工作,想的還是早幾年那套邏輯,比如說往返機票啊,當地工作的住宿安排啊,要求這類東西。但現在幾乎不太可能,那是早年台商派過去才有這種福利, 如果你是找當地公司的話,基本上這些你都要有靠自己的心理準備。我現在這家公司還不錯,有住宿的補貼,在望京附近,因為希望大家能離公司近一點,公司補貼三分之一,上限 2,000 人民幣。但是到那邊大部份的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安排,這點我現在找台灣成員過去的時候都會先講清楚。

另外我最大的建議就是「心理上一定要先做好準備」。如果說有海外工作或讀書經驗其實都還好,但如果你完全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要放棄原本熟悉的環境人脈,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和外派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不只是工作還有生活上要重新適應的壓力,如果不是特別容易交朋友的話,需要調適的地方非常多。心理上最好做好最壞的打算,不要把那邊想得太美好。

我覺得「融入當地」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把自己當作一個專家被請過去,過過水而已,將來就很可能被用一用就被丟掉了;你之所以會被學光,是因為你沒有和他們一起成長,甚至就是因為你不願意花時間瞭解當地的市場。

我覺得你應該要把自己當作當地人去思考,除非你真的只是想去過個水,但我勸你這種心態必須轉換過來,因為台灣人才的優勢早就不在,現在很多中國企業都把台灣人視為是便宜勞工,不是我求你過來,而是我給你這個機會,這是一個越來越現實的狀況。

註冊 Meet.jobs,即可隨時掌握最新的社群活動及職缺相關資訊。歡迎至 https://meet.jobs/sign-up 註冊。

更多討論與交流,歡迎加入我們的臉書社團「Meet.jobs 全球職場情報交換中心

相關職缺

作者介紹

Evelyn Chang

卡內基美隆大學藝術管理碩士,從戲劇、藝術管理到數位行銷,不變的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與對生活的熱情。熱愛行銷與學習,持續關注創業、社群與網路發展。希望這個世界因為自己的存在而美好一點點,Let's connect & learn!

Bitnami